午夜精品毛片,日韩精品亚洲专区,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免费印度,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

當前位置:首頁 >>首頁 > 儒學動態(tài)正文

“獨狼”陳嘉庚

---集美陳嘉庚文化陳列館 名譽顧問 傅金清推薦

www.chinarushang.cn  中國儒商  作者:廈門集美區(qū)寶珠嶼嘉庚文化陳列館名譽顧問 傅金清推薦

        在新加坡賺得的財富悉數(shù)漂洋過海來到了中國,來到戰(zhàn)火襲擾、災害頻仍的閩南⋯⋯橡膠產(chǎn)業(yè)為他帶來了億萬財富,而支持中國的革命與教育事業(yè),則成為他財富的歸宿。

        撰文:曲哲,來源:《中國慈善家》雜志2013年3月刊

        在一本描述近百年亞洲商業(yè)巨頭的著作《亞洲教父》中,美國作家喬•史塔威爾稱陳嘉庚是那個年代唯一沒有以買辦身份發(fā)家的企業(yè)家,他不走行賄路徑,純粹靠發(fā)展商業(yè)貿(mào)易胼手砥足搭建起自己的商業(yè)大廈。當時一位英國大臣考察新加坡工業(yè)后稱陳嘉庚的公司是“亞洲最大的企業(yè)”。
        今天,“橡膠大王”的輝煌早已沒入歷史煙塵,而陳嘉庚創(chuàng)辦的廈門大學、集美大學,仍在澤被后人,他作為一位慈善家不斷被后人提及、緬懷。
       “金錢如肥料,散播才有用。”這是陳嘉庚對金錢的見解。至1934年,陳嘉庚經(jīng)商30年,獲利1900 萬元,僅資助廈門大學和集美學校就花去800萬元,約占獲利總額的42%。
        大教育家黃炎培評價陳嘉庚道:“發(fā)了財?shù)娜耍先贸鰜淼模挥嘘愊壬蝗恕?rdquo;并稱陳嘉庚“毀家興學”。雖然陳嘉庚一直否認“毀家興學”,但是他的一生卻恰好證明了黃炎培所言不虛。
        他是個工作狂人,卻不迷戀錢財。他用錢財支持過孫中山的革命事業(yè),后來又成為毛澤東革命的重要籌款人,延安革命經(jīng)費的相當大一部分來自陳嘉庚的籌款。此外,他投入最巨的,是家鄉(xiāng)福建的教育事業(yè)。
         從拖著辮子、穿著長袍馬褂,到梳著短發(fā)、穿著洗得發(fā)白的西裝,陳嘉庚帶著滿面的風霜穿梭在福建和新加坡之間,就像一架不知停歇的機器,在新加坡就是橡膠業(yè)、航運業(yè)的運營、算計,在福建則是小學、中學、大學的興辦管理、事無巨細的統(tǒng)籌,那些在新加坡賺得的財富悉數(shù)漂洋過海來到了中國,來到戰(zhàn)火襲擾、災害頻仍的閩南。他的所有產(chǎn)品都用鐘作商標,鐘聲象征著中國人民的覺醒。
         新加坡的歡樂場燈紅酒綠、紙醉金迷,陳嘉庚卻從來不是富豪大亨圈子中的一員,他滴酒不沾,無任何不良嗜好,一生也從未卷入任何關于女人或賭債的丑聞。在那個極其腐敗的年代里,他的理想、他的鮮明的親共立場使他與逐利的商人們和族人們格格不入,他與親國民黨的“萬金油”大王胡文虎勢同水火。
        當?shù)氐娜A裔商人往往將融入當?shù)卣稳ψ右灾\取商業(yè)利益視為最大成功法門。陳嘉庚卻自我例外。他不以商人自奉,還多次向人表白, 他也是一個知識分子,并一手創(chuàng)辦了《南僑日報》。
        陳嘉庚對教育事業(yè)的首次發(fā)愿是為胞弟所刺痛。有一次,剛剛新婚的青年陳嘉庚回鄉(xiāng)省親時,看到自己的胞弟整天無所事事,赤裸著身體四處瘋玩,他很是氣憤,把胞弟綁在樹上,拿起鞭子就痛打了弟弟。
        之后陳嘉庚痛定思痛,除了留下部分家用,他拿出全部積蓄2000銀元,在村里創(chuàng)辦了惕齋學塾。然后這位傾盡身家的年輕人不得不離開新婚燕爾的妻子,回到新加坡為父親打工。就在那時,他心生大愿,“立志一生所獲財利,概辦教育,為社會服務”。因為“啟迪民智,有助于革命,有助于救國,其理甚明。教育是千秋萬代的事業(yè),是提高國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么時候都需要。”


“橡膠大王”
        陳嘉庚1874年生于福建同安縣的集美社(今集美鎮(zhèn))——一個與廈門隔海相望的偏僻漁村。他的父親陳杞柏在新加坡發(fā)展事業(yè),僅僅是時而匯款回家。他由母親孫氏獨力養(yǎng)大。母親樂善好施,篤信佛教,除自己的孩子外,一生還收養(yǎng)了6個孩子,在村民中享有盛譽,她還曾拿出全部家當——400銀圓,撫恤鄉(xiāng)民,平息了一場建屋械斗。
        陳嘉庚8歲入村里私塾念書,舊式教育只知照本宣科,雖然陳嘉庚十分用功,把讀過的書都背得爛熟,但“數(shù)年間絕不知其意義”。這也令他后來決心興辦新式學校。成年后傾心革命、投身教育的陳嘉庚把讀書作為他一生最大的愛好,他在南洋和國內(nèi)的報紙上撰文支持革命、呼吁支持教育,這些完全靠自學得來。
       16歲時,陳嘉庚遠渡新加坡,他操著一口閩南語,根本不會說英語,在父親的米店當學徒,兢兢業(yè)業(yè)一干13年。父親是個干練的商人,從事多種投資,包括房地產(chǎn)、西米廠和菠蘿罐頭廠。但他更愛自己的庶子,和長子陳嘉庚沒有什么感情。
        陳嘉庚因此養(yǎng)成了謹言慎行、勤奮工作的習慣。他工作出色,老成持重,很快升任經(jīng)理,并給順安米店賺了大錢。但父親還是將公司權(quán)力移交給庶子,陳嘉庚以職業(yè)經(jīng)理人自奉,并力持節(jié)儉。
        母親去世后,陳嘉庚回家鄉(xiāng)守孝三年。等他回到新加坡,發(fā)現(xiàn)倏忽之間父親已經(jīng)破產(chǎn)負債。他主動幫助父親承擔了所有的債務,也以此迎來了自己當家作主的年代。
        當時菠蘿罐頭市場競爭激烈,陳嘉庚認為整個行業(yè)多不注意成本核算。他規(guī)定公司當日購進的菠蘿必須當日制完,當夜即結(jié)算盈虧,以此作為次日采購議價的標準;生產(chǎn)中也盡量減少剖工的損耗。三個月后,公司收入即大增。
        從絕境中拼殺出來的陳嘉庚終于清償了父親所欠債務,而他也明確提出誠信經(jīng)營的原則:“中國人要取信于世界!我們中國人一向講究言必信,行必果!”眾人慨嘆之余,陳嘉庚也為自己的實業(yè)迎來了品牌價值和信譽,鑄就了他的億萬富翁之路。
       《物種起源》出版的同時,種植業(yè)興起,橡膠第一次從巴西被移植到馬來西亞。從20世紀初開始,橡膠和咖啡等,開始取代中國的茶葉,成為最炙手可熱的“新商品”之一。商業(yè)嗅覺靈敏的陳嘉庚,只用2000元就購買了一批種子,播種在菠蘿園中,從幾畝到幾十畝再到幾百畝、幾千畝。
        等到了1925年,他已擁有橡膠園1.5萬英畝,成為僑商中最大橡膠墾殖者之一,被稱為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橡膠產(chǎn)業(yè)的四大“開拓者”之一。他辦橡膠制品廠,生產(chǎn)橡膠鞋、輪胎和日用品,先后在國內(nèi)各城市、南洋和世界各國大埠設立分銷店100多處。慢慢地,他還設法和美國橡膠業(yè)協(xié)會搭上關系,把廣告做到了美國,把“謙益”橡膠廠的大半產(chǎn)品直接銷售到美國,開創(chuàng)了在英國統(tǒng)治新加坡百年來華僑不通過洋行而與外國商家直接進行貿(mào)易的先例。
        此外,他還經(jīng)營米廠、木材廠、冰糖廠、餅干廠、皮鞋皮廠等,廠房達30多處。鼎盛時期,營業(yè)范圍遠及五大洲,雇傭職工達3萬余人,資產(chǎn)達1200萬元(約值黃金百萬兩)。
他首創(chuàng)橡膠制品大規(guī)模生產(chǎn),開辟了橡膠制品和其他制品直接輸出的國際市場,在僑商中第一個打破了英國資本的壟斷局面。陳嘉庚既不是買辦,也不是歐美工業(yè)的附庸,他在沒有關稅保護的情況下,能夠與歐美公司一較高低。


“毀家興學”
        辛亥革命之前,陳嘉庚就已剪去辮子,加入了同盟會,并和孫中山結(jié)識,成為革命在海外最大的支持力量之一。
        辛亥革命后,陳嘉庚回到家鄉(xiāng),開始為集美學村壘起磚瓦。這次回國辦學與惕齋學塾大不相同。出洋到新加坡獨力拼搏的幾十年,他直接接觸到20世紀初期的西方文明和工業(yè),后來又擔任了新加坡道南學校的總經(jīng)理,他不僅深感興辦教育乃國家富強之道,而且自己也有了一點辦學經(jīng)驗。他的辦校范圍不再局限于鄉(xiāng)里族人,開始有了明確的目標——為了凋敝的中國能夠有獨立思考的國民。這樣即使世界變化了,“我國固有之文化精神,萬不能殘缺,”才能從根本上逃脫天演的淘汰,因為“國家之富強,全在乎國民。國民之發(fā)展,全在乎教育”。
        從這時開始,陳嘉庚念茲在茲的是興國方能興家,興學即是興國。
        當時的集美社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二千多人口,分為七個房頭,劃地而居。七個房頭又分成兩大派,屢次械斗,結(jié)下了仇。陳嘉庚先對社里各房房長進行懇切勸說,曉以大義,使之明了同宗相親的道理和興辦學校的好處;同時表示愿意負擔學校的一切經(jīng)費,取得了各房的支持。
         在陳嘉庚的不懈努力之下,一所近代化的集美小學,1913年春在福建東南海濱建成,初期聘有7名教員,設有5個班級,招有135名學生。陳嘉庚親自制定了“為改進國家社會”的辦學方針,提出“誠毅”二字為學校校訓,誠以為國,實事求是,大公無私;毅以處事,百折不撓,努力奮斗。
         集美小學的學生不斷增加。全縣及鄰近一些地區(qū)受到啟發(fā)也想辦學。當?shù)匦W教育開始發(fā)展起來了。而小學要發(fā)展,首先需要師資。
于是,1916年,回到新加坡的陳嘉庚決定創(chuàng)辦師范和中學。他派遣胞弟陳敬賢回到集美,建造規(guī)模宏大的校舍,聘請優(yōu)秀校長和教師,招收貧寒學生,規(guī)定:“中學生只交膳費,學宿費均免。師范生膳費亦免。各生不拘師、中,所需被席蚊賬,概由校中供備,以資一律。”如此慷慨供養(yǎng)全體學生,不但在私立學校中所僅見,就是公立學校,也極少能辦到。
        1919年,陳嘉庚又以愚公移山的氣概開始興建廈門大學。其“通告”宣稱:“民心不死,國脈尚存,以四萬萬之民族,決無甘居人下之理,今日不達,尚有子孫,如精衛(wèi)之填海,愚公之移山,終有貫徹目的之一日。”
        他將商務全盤交給胞弟陳敬賢,行前把新加坡的所有不動產(chǎn)包括7000英畝橡膠園和150萬平方尺的房產(chǎn)地皮,捐作“集美學校永遠基金”。
        他選定“國恥紀念日”為廈門大學校舍建筑奠基。校訓為“止于至善”。他在演說中號召華僑:“吾國今日處于危急存亡之秋,凡屬財產(chǎn)家,宜捐其一部分振興教育,以盡救國責任,國家存在,而后國民之幸福乃有可言。否則為猶太之富商,任人侮辱宰殺,生命且不可保,安從而娛樂耶?”
        當時的校址上,怪石林立,荒冢遍布。陳嘉庚親自敦促工人清理墳墓,開采石條,就地作為校舍地基和筑墻的材料,節(jié)省不少建筑費。他親自修改美國技師設計的圖案,以降低造價。
1921年,廈門大學落成。“嘉庚風格”的廈門大學成為全國最美的大學校園,閩南式大屋頂與西式外廊建筑巧妙融為一體。建南樓群,陳嘉庚傾注心血最多,五幢樓“一主四從”,排列成弧形,蔚然矗立在坡上,面朝大海,樓前利用落差辟為大運動場的弧形看臺,恰似上弦月,稱為“上弦場”。
        廈門大學開學后,在廈門和南洋招收新生136名,設“師范”“商學”兩部,舉鄧萃英為校長。開學時,校長鄧萃英帶來一塊當時的大總統(tǒng)徐世昌題贈的匾額,陳嘉庚認為徐世昌是袁世凱的結(jié)拜兄弟,缺乏士人氣節(jié),最終沒有懸掛他的匾額。
        在陳嘉庚的堅持下,廈門大學除了教授四書五經(jīng),更多的是支持教育學習西方科學知識。
        同時陳嘉庚開始支持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希望訓練專門人才充實實業(yè),他創(chuàng)辦水產(chǎn)及航海學校,以振興航業(yè),開發(fā)水產(chǎn)資源,他知道未來的航運將成為各個國家的命脈。他一邊培育教師,一邊在廈門自建漁輪一艘,以供學生出海實習。集美學校奠定了中國航運業(yè)的基礎。如今集美大學的特色仍然是水產(chǎn)和航運。
陳嘉庚在家鄉(xiāng)逐步打造起的教育事業(yè)群,其運營所需經(jīng)費,全部出自他的產(chǎn)業(yè)。在接下來幾年的世界性經(jīng)濟危機中,美國汽車業(yè)減產(chǎn),陳嘉庚的企業(yè)連年虧損,多年虧損達1000萬元,但是   他還是以廠房、地產(chǎn)和貨物向銀行抵押貸款付給集美、廈大兩校經(jīng)費378萬元。
        雖然陳嘉庚再三呼吁華僑捐款,但是同時代的眾多富豪不愿為陳嘉庚一手創(chuàng)辦的廈門大學做嫁衣。陳嘉庚橫下一條心,他相信憑借自己的力量也能辦好一所大學,就像集美學校那樣。這就需要快速擴張他的商業(yè)帝國,他貪婪地兼并、買入、創(chuàng)辦,無數(shù)的商場、工廠、橡膠園、菠蘿園拔地而起,內(nèi)部流動資金不足,他就向各個銀行大手筆地借貸。
        這些決定完全是他自己做出,弟弟陳敬賢也僅僅是輔助而已,整個集團的控制權(quán)被他牢牢地握在自己手里。雖然西方的經(jīng)營管理方法他也學了一些,但是骨子里他是個狠勁拼搏的華商,這個企業(yè)也是典型的華人家族企業(yè)。
        清盤時,陳嘉庚有限公司的債務高達1290萬余元,其中欠匯豐銀行、紐約國民銀行、渣打銀行、有利銀行、大英銀行、華僑銀行等8家債權(quán)銀行貸款加利息104萬余元。
他在福建為教育投入共約800萬元,主要是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其中廈門大學400萬,正好是他原來承諾的數(shù)額。他認為“教育慈善諸事業(yè),本為吾人應盡之天職”。因為西方先進國家的教育有大量的個人社會捐資,而“歐美各國教育之所以發(fā)達,國家之所以富強,非由于政府,乃由于全體人民。中國欲發(fā)達,欲教育發(fā)達,何獨不然。”
        為了使集美學校能繼續(xù)辦下去,73歲時陳嘉庚留下了伏筆,其效應一直持續(xù)至今。1947年,他授命其次子陳厥祥集資10萬港元在香港注冊成立集友銀行,以期從中獲得股息與紅利,使集美學校增加一個長期、穩(wěn)定的經(jīng)費來源。據(jù)統(tǒng)計,從1991年到2005年,香港集友銀行付給集美學校的紅利與股息已過11.4億港幣。由2001年10月1日起,集友銀行成為中國銀行有限公司附屬機構(gòu),集美大學每年都能分紅至少2000萬……

陳嘉庚為他資助的教育項目工程進行建設剪彩.jpg

 陳嘉庚為他資助的教育項目工程進行建設剪彩
 

         及至后來,奔赴海外的下一代華商終于打破了門戶之見,陸陸續(xù)續(xù)為廈門大學添磚加瓦:其中貢獻最大的當屬陳嘉庚的大女婿李光前,這位新一代橡膠大王更加默默無聞地為教育傾盡全力。
        廈門大學的樓宇陸續(xù)鐫刻上了這樣的一些名字:香港的邵逸夫、桂華山、黃克立、鐘寶玉、黃保欣,菲律賓的余明培、莊中堅、陳卿卿、許自欽、蔡清潔、邵建寅、洪文炳,臺灣的張子露,泰國的丁政曾、蔡悅詩,印尼的林聯(lián)興、李文正,新加坡的吳定基……


苛刻的父親與堅定的愛國者
        一位美國記者對陳嘉庚的傾資辦學行為感到很不可思議,問他:“陳先生,你信仰共產(chǎn)主義嗎?”陳嘉庚回答:“我早在十月革命前就開始獻出我的財產(chǎn)去辦教育,讓人們共我的產(chǎn)了。”
        與多數(shù)僑商,甚至多數(shù)華僑不問世事大不相同,陳嘉庚自從追隨孫中山以來,就一直抱有鮮明的政治立場,在他那里沒有中間地帶。
        在創(chuàng)辦廈門大學期間,一位校長備選者是與陳嘉庚私交不錯的汪精衛(wèi),兩人在同盟會結(jié)識,陳非常傾心于汪的才華。后來在汪主張對日和談時,陳以國民參政員身份,提出“敵未出國土前言和即漢奸!”的提案并獲得通過,鄒韜奮譽之為“古今中外最偉大的一個提案”。汪精衛(wèi)叛逃后,他又立即發(fā)出通告,歷數(shù)汪精衛(wèi)的六大罪行,帶頭籌集緝拿汪賊的經(jīng)費。陳嘉庚多次對媒體坦言,“生是華夏人,死是中國魂,倘若一息尚存,定為祖國驅(qū)除日寇盡力!”
        抗戰(zhàn)中,陳嘉庚率領“南僑慰問團”來到當時的“陪都”重慶慰問,在國民黨高層最高規(guī)格、盛情接待的背后,陳嘉庚發(fā)現(xiàn),這個當時所謂的“大后方”民不聊生,官紳大發(fā)國難財。奔赴延安之后,陳嘉庚在廉潔的延安找到了中國的希望,他自此成為堅定的親共人士。新加坡淪陷期間,他因此被日寇認定為“南洋抗日之巨頭”,憲兵隊日夜出動到處搜捕他。陳嘉庚歷經(jīng)數(shù)月輾轉(zhuǎn)顛簸,住地不斷轉(zhuǎn)移,姓名不斷更改,仍然身陷重圍。為此,陳嘉庚身上一直暗藏著一小包“氯化鉀”,就是為了防備敵人強迫他做傀儡。避難爪哇期間,他憑借回憶,寫下了《南僑回憶錄》,很多的海外華僑就是通過這本書認識了共產(chǎn)黨,了解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

毛澤東和陳嘉庚在中南海.jpg

毛澤東和陳嘉庚在中南海
 

        1950年,陳嘉庚回中國定居。此后,他把余生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到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的擴建。從設計、繪圖、備料到施工,陳嘉庚事必躬親,一絲不茍。
將一生大愛奉獻給國家、革命、教育事業(yè)的陳嘉庚,在家庭生活中,則以一個嚴苛的父親形象出現(xiàn)。
        他一回家,孩子們常常躲回自己的房間,一家人其樂融融、有說有笑的場面在陳家?guī)缀跻姴坏健N遄雨悋鴳c這樣描述他父親:父親把時間都花在生意和社會工作上,“對待子女非常嚴厲”。陳國慶15歲在道南學校讀書時,母親給他買了一條領帶,結(jié)果遭到父親的嚴厲批評,直到他長大成人才戴上領帶。陳嘉庚的第三子陳博愛于廈門大學畢業(yè)后,當時廈大校長林文慶建議讓他出國留學,但陳嘉庚不允,他希望兒子能繼承他的志愿,為廈大和集美兩校謀利益。
         陳嘉庚對此的解釋是:“父之愛子,實出天性,人誰不愛其子,唯別有道德之愛,非多遺金錢方謂之愛。且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實乃害之,非愛之也。”
后來孩子們長大離開家,他更是很少與子女團聚,生日也不許大家慶祝,只許孩子們在大年初一來見面,結(jié)果連自己鐘愛的孫女死去幾個月都不知道消息。
陳嘉庚的個人生活,是出了名的節(jié)儉與簡樸。雖然身家過億,陳嘉庚的四房太太,九男八女的龐大家庭每年花費不過數(shù)千元。他本人出門時口袋里的錢從來沒有超過5元。因為“個人少費一文,即為吾家多儲一文,亦即為吾國多儲一文,積少成多,以之興學。”
        回國后,陳嘉庚的身邊沒有妻妾,沒有親眷,過著甘地般的苦行僧式生活。
        陳嘉庚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和散步。年輕時,他確實吸過鴉片,抽過雪茄,但在20年代就都戒掉了,之后煙酒不沾。
        1949年至1955年間,陳嘉庚先后進行過兩次全國性的考察旅行,近百個城市,前后歷時近一年,行程多達數(shù)萬里。82歲高齡的他在考察之后,在政協(xié)會議提了七項提案,其中有一項就是禁止給公務員配給香煙。考察時,東北的一位接待的工作人員熱情地邀請他吸煙,那是特別為接待他而準備的香煙,陳嘉庚當時勃然大怒,拂袖而去。
        陳嘉庚的胞弟陳敬賢因為辦學積勞成疾,在日本養(yǎng)病期間出家學佛,陳嘉庚十分不理解胞弟的做法,自此與之決裂。他更顯孤獨,辦學失去了左膀右臂,孤單的背影更加經(jīng)常的出現(xiàn)在廈門大學、集美學村的工地上……
        在“反右運動”中,陳嘉庚作為全國人大常委作大會發(fā)言,肯定“整風運動”和“大鳴大放”后,著重講了十六條意見,半句不提“反右派”,而是尖銳批評黨員干部的官僚主義、主觀主義、驕傲自滿、懈怠傲慢等弊端。有人勸陳嘉庚不要再“大鳴大放”了,陳嘉庚回答:“我一生實事求是,不平則鳴。做人要誠實,政治更應誠實,絕不能指鹿為馬講假話。”
        1961年陳嘉庚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逝世前他喃喃叮囑,國內(nèi)銀行還有300多萬元,“全不留給子孫”,其中250多萬,用作集美學校建筑和集美學村的福利基金,50萬元捐為北京華僑博物館建筑費。“歸宿,不占集美極有限的土地”。他死后簡葬于廈門集美自己的故鄉(xiāng)。
         他說:“財自我辛苦得來,亦當由我慷慨捐去。”他言行如一,赤條條來,赤條條去。


         本文選自《中國慈善家》2013年3月刊,版權(quán)歸慈傳媒所有,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王媛名乘)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庆县| 鹤岗市| 临汾市| 镇平县| 垦利县| 罗源县| 定安县| 贵港市| 苍梧县| 静乐县| 安岳县| 特克斯县| 六安市| 郁南县| 定边县| 东乌珠穆沁旗| 朝阳区| 黄梅县| 福州市| 富宁县| 昌宁县| 湘潭县| 铁岭县| 南投市| 丹寨县| 志丹县| 长泰县| 临夏市| 佛冈县| 南昌县| 友谊县| 新昌县| 兴安盟| 石狮市| 增城市| 雅江县| 吉安市| 清丰县| 武邑县| 三河市| 康马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