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inarushang.cn 中國儒商 作者:光明日報
孔子“信而好古”,對歷史、對傳統、對先賢,抱有深深的溫情。史稱“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賢人,如吳太伯、伯夷之倫詳矣”(《史記》卷六十一),而對于近世涌現的眾多杰出的政治精英,活躍于春秋各國政壇的執政卿大夫,孔子更是懷有極大的敬意。史稱他“嚴事”,即特別禮敬臧文仲、柳下惠、蘧伯玉、晏子、鄭子產等人。他夸子產為“古之遺愛”,譽叔向為“古之遺直”,贊蘧伯玉、柳下惠為“賢者”?鬃又匀绱讼矏邸A心于春秋這些執政卿,要因正在于他們創造性的思想建樹,深深觸動了孔子心弦,使夫子不僅“好”之,而且“敏以求之”,并在“接著說”的思想傳承中,金聲玉振,構建起中國古代“軸心時期”的精神高峰。
一
春秋時期的執政卿們在政治實踐中,仰觀俯察,對三代以來的思想傳統進行了新的解讀,并掀起了一股袪魅天命鬼神的思想大潮。其間有三大主線:一是近人而遠鬼神,更為關注人間現實。如鄭子產所宣示的,“天道遠,人道邇”。二是客觀理性地看待自然異象,如鄭子產、晏子都淡視彗星天象,反對用瓘斝玉瓚等來祭祀,認為此類之舉“無益也,只取誣焉”。柳下惠拒絕祭祀魯東門之外的海鳥“爰居”,也體現了這一自然主義精神。三是倡導“吉兇由人”,人為世間的真正主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臧文仲反對殺“巫尫”求雨,他認為人間的禍福取決于人自身的行為,而不在于討好鬼神。晏子也認為,齊侯欲殺“祝固史嚚”來治自己的疥瘡,是錯誤的,因為去除禍害的關鍵不是要去獻媚神靈,而應當是去“修德”,即力行德政,造福人民,“使有司寬政,毀關,去禁,薄斂,已責”。
春秋智者們的這類見解,深得孔子之同然。他著意汲取并發揚了其間的“吉兇由人”的人文主義精神,提出了“為仁由己”的理性主義人本哲學。其大端一是強調親“人道”而“遠天道”。揆之《論語》,“天”“天命”和“命”等詞,約只出現二十次,而“仁”則多達一百余次。此亦誠如莊子所論,“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史稱孔子“敬鬼神而遠之”,弟子們很少聽到孔子講“怪力亂神”,以及“性命、天道”之類的神秘的東西。
二是責疑、批判“怪力亂神”。古人相信,占卜用龜,越大越神。當時魯國的重臣臧文仲就迷信龜卜,他在家里養著一只大龜,并還為之修建了一個豪華住所。孔子認為臧文仲的做法是不智的,實際上是批評他迷信鬼神的不當。孔子病重時,子路請求以祈禱來祛病,遭孔子婉言謝絕。相反,孔子對那些不信鬼神的行為,則大加表揚。據《左傳》哀公六年載,楚昭王病重時,不以祭神來治病,孔子聽說后,夸贊他“知大道”,即肯定這是一種明智而正確的行為。這一觀念,無疑秉承了春秋智者“妖由人興”,即從人身來探求社會萬象之因的人文訴求。
三是高度肯定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在此“人”與“道”相對中,作為一種法則與政治正義象征的“道”是客體,而人是能捍衛、弘揚“道”的積極主體。這種鮮明的對比,尤其是文中的“弘道”與“能”字,既賦予了人任重道遠的道義責任,又大大突出了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鬃舆以“鳥能擇木,木豈能擇鳥乎”的形象比喻,凸顯人絕不是被動的,而是能動的主體,人是能夠自由而主動的選擇,實即是能有所作為的。由此孔子堅信“為仁由己”。“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所謂“為仁由己”,實質上即是肯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于此孔子信心滿滿,“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這里洋溢著一種樂觀自信的精神,人的圓滿自足性,決定了他完全可以憑借自身來成全自己、實現自己,而不必求諸于外在力量,自然更不必祈禱于天命鬼神。
孔子的“為仁由己”人本主義哲學,淋漓地發揮了春秋智者的“吉兇由人”的人學思緒,大大凸顯了其間的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為人成為歷史的主體和天地間的至尊奠定了堅實而深厚的思想基礎。
二
揆諸文獻,“仁”也是春秋執政卿關注的話題之一,如《左傳》中“仁”字凡33見,《國語》中24見。其要義,一是對人的關愛。如“言信必及身,言仁必及人”“愛人能仁”以及“仁,文之愛也”等,都揭示了仁意中的人道關切。二是同情人的悲憫情懷。如“背施無親,幸災不仁”“乘人之約,非仁也”等,則流露了對人不幸處境應有的同理心和惻隱之情。三是孝親,“愛親之謂仁”,其實質即對父母和祖先的忠誠,即所謂“不背本,仁也”!秶Z》載,晉獻公死,舅犯反對公子重耳趁亂回國爭奪君位,“父死在堂而求利,人孰仁我”?可見孝尊父母是其時仁的通義和共識。四是仁被視為兼納眾善的美德,“恤民為德,正直為正,正曲為直,參和為仁”(《左傳》襄公七年)。文中所謂“參和”,即融匯德、正、直三種品德,顯然,仁是一種包容性的、集成性的大德。
孔子對春秋智者的仁學實踐和思想,十分熟悉!蹲髠鳌氛压暧浛鬃又裕“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仁也。信善哉。"”史稱鄭子產和孔子關系親密,“如兄弟”一般,而子產“為人仁愛人”,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仁人”,所以孔子盛贊他為“古之遺愛”?鬃铀寂f推新,創造性地發展了春秋智者的仁學觀念。首先是弘揚了“仁”的人道情懷,鮮明而清晰地提出了“仁者愛人”的理念,并突出了對人的價值和生命尊嚴的絕對維護。馬房失火,孔子問人不問馬。同時,孔子也著力強調仁者愛人的普遍性,“泛愛眾而親仁”,即仁者應愛所有人而不僅僅是血親故舊,而“博施濟眾”,也是孔子的仁愛理想。其次是突出了仁的全德之意。孔子發展了春秋智者的“參和為仁”思想,強調仁是眾德之母,兼攝一切美德。如孔子堅信,仁涵括“恭、寬、信、敏、惠”五德,可見仁德的包容性。又如“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之類說法,也折射了仁為含德之德的特性。仁的這種母體化,或者說全德化,顯然表現了孔子不再將仁只看成一種普通的常德,而是一種最為基礎、也是最為根本性的美德。再次是突出了仁的至德之意。在孔子的仁學思想里,仁不僅是一種兼蓄并容的全德,更是一種至純至臻的大德。在孔子的品德、人格譜系中,仁僅次于圣,但遠高于其他諸品。楚國令尹子文,屢次罷官,但毫無怨色,孔子認為雖他算得上忠,但還夠不上仁。春秋時有名的賢人陳文子寧肯放棄富貴,也不愿住在弒君之國?鬃右廊徽J為他算得上清高,但也談不上“仁”?鬃又T多弟子中,子路善軍事,冉求能理政,公西赤擅外交,但孔子認為他們都遠未及“仁”,唯有簞食瓢飲的顏淵可稱“仁”?鬃臃浅3缟械囊笊堂嘉⒆、箕子、比干,也被稱許為仁者。這種僅次于圣的仁之理解,無疑賦予了仁極高的價值內涵,也將仁從普通一德拔高為高山仰止的不朽之稱。最后,仁還被升華為一種神圣的信仰,是一種終極性的價值依歸,“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論語·里仁》)。也是一種絕對的價值追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
孔子守正推新,傳承了春秋執政卿仁學觀念中的人道情懷和美德認知,又賦予了更多的新意,將“愛親之仁”提升到“愛人之仁”的新境界,形成了意蘊雋永的孔門仁學。
三
春秋智者生當“季世”,紛紛以“救世”自期,在治國理政上提出了許多獨到的見解,而其間最為主要的當屬“德政”,以德治國思想,也可以說這是當時各國智者的一種共識。如鄭國子產提出“為政必以德,毋忘所以立”。周大臣富辰則倡導“太上以德撫民,其次親親,以相及也。”從歷史文獻的記載來看,“德政”的要義與“威刑”相對,是一種崇尚仁愛寬厚,反對暴力冷酷的政治,其根本的價值取向是張民權,約君權,主張敬民、愛民、養民。敬民者,以民為本。春秋智者認為民是天地間的主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左傳》魯桓公六年)。君是為民而設的,“天生民而樹之君,以利之也”(《左傳》文公十三年)。民既然是終極性的存在,又豈能不敬民?正如陳國大夫逢滑所說:“臣聞國之興也以福,其亡也以禍。……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左傳》魯哀公元年)愛民者,以民為心,即所謂“仁民”“恤民”和“視民如傷”。晏子揭露和抨擊“踴貴而屨賤”,正體現了這一愛民意蘊。養民者,以利民為鵠的,其表現為重視民生,以“正德、利用、厚生”為頭等重要三事。要求統治者應“貶食省用”,自奉嚴,待民寬,輕徭薄賦。總之,德政以利民為要,誠如邾國統治者邾子所說:“茍利于民,孤之利也。”(《左傳》文公十三年)
孔子對春秋時期為政以德思想十分關注。如鄭子產死前有遺言,主張為政應寬猛相濟,“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故寬難”(《左傳》昭公二十年)?鬃訉Υ朔浅Y澷p,“仲尼曰:善哉,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當然,孔子不僅僅贊揚子產的寬嚴相濟論,更著意弘揚了春秋智者的上述德政思想,宣揚“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顯然孔子認為“為政以德”,是治理國家的要津。不僅如此,孔子還認為德政是最好的政治,“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倡導的德政是德主(道之以德)禮輔(齊之以禮),或者說以德為本,以禮為用,重視社會秩序,尤其是蘊含“和”之精神的文明秩序的構建與鞏固。這是對春秋智者“德政”思想的一大發展。
而在德政的內容上,孔子也豐富了春秋智者敬民、愛民、養民說。主張惠民優先,“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論語·顏淵》)?要求輕徭薄賦,施恩要厚,用民力應平,租稅要輕。主張社會公平,不患寡而患不均,倡導“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其本質是要求保障“百姓”和“民”的基本生活。主張社會誠信,“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綜觀《論語》,孔子要求治人者“敬事而信”,實有提醒其對人民的承諾和責任,不能憑恃權力而任性、而出爾反爾。主張“富而后教”。在《論語》中孔子一再表達出人民應享有受教育的機會,所謂“足食、足兵”后,孔子則要求“教之”,這也是孔子所期待的“為政以德”的一大要素。要之,孔子傳承了春秋德政的愛民思想,并大為凸顯了其間的仁者精神,使“愛人”成為德政的靈魂,德主禮輔成為儒家德政的鮮明特性。
(作者單位: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