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毛片,日韩精品亚洲专区,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免费印度,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

當前位置:首頁 >>首頁 > 文化探索正文

張悅 張長懷:《老子》的“管理之道”

www.chinarushang.cn  中國儒商  作者:張悅 張長懷

多年來,學術界對于老子思想有多種不同的解讀。其中,有兩種認識截然相反:一種認為,老子思想是主張“清靜”“無為’“不爭”的,故而是一種“出世”論的隱士哲學,與“管理思想”(或曰“社會管理”,下同)無關。另一種則認為,老子是一位“遠離政治的政治家”,是一位“不主張思想的思想家”,是一位“主張無為而無不為的哲學家”,是一位“不講策略的策略家”,是一位“教誨治世者的優秀導師”,是一位“關注現實、述而不作的隱士”,“老子思想,充滿了管理理論和管理方法”等等。筆者贊同后一種觀點。

老子所處的時代是晚周紛亂的天下。其時,貴族驕奢淫腐,法令繁如牛毛,苛政暴如猛虎,各國互相侵奪殺戮。老子深信亂世的原因不在制度不良,而在制度的不足為治;愈是想要以仁義禮樂、明主能臣來扭轉局面,則愈是紛擾人心,適得其反。于是,老子提出了“無為而治”的治世理念。老子所主張的“無為”,并非消極的不作為,而有其積極內涵——他是強調以自然或間接方式達到人為或直接方式達不到的效果。這些理念對于當代而言,仍不失為至理哲訓。歷史上,隋文帝、唐玄宗、宋徽宗以及明洪武帝親注《老子》,均是從社會管理角度闡釋的。

基于此,本文擬對老子關于“社會管理”方面的思想作以粗淺探討。限于篇幅,本文著重列舉老子對于這一命題的主要觀點,僅略加辨析,不作詳述。

一、“道法自然”,無為而治

《老子》(即《道德經》,下同)第25章云:“道法自然。”這里老子講的是執政原則。只有掌握了這個總原則,治理國家才順應天道、合乎自然,才符合民情、事半功倍。《老子》第2章所言“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講的正是治世者(亦指統治者、執政者、君王、領導,下同)應該持有的指導思想。魏王弼認為,“無為”就是“順自然”。《老子》第57章所言“我無為而民白化”,講的即是按這個總的原則和總的指導思想管理社會,自然會出現的社會效果。

《老子》第5章云:“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客觀事物是千變萬化的,君王們的知識、智慧、經驗總是有限的。如果抱著“上智下愚”的思想,或者政由口出、朝令夕改,或者橫加指責、政出多門,則注定失敗。所以,老子主張不要空泛議論,不要主觀武斷,而要順應自然、關注民情,應當務實愛民、少說多做。《老子》第23章所言“希言自然”,講的也是這個道理。《老子》第28章所言“大制不割”,其意為:最好的治理就像沒有治理一樣。它看似消極,其實是從更高層次上闡發了這一極其重要的治國方略。

《老子》第21章云:“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治國之要,惟在合道;合道之要,惟在修身。管理者的素質,至關重要。“大德”的品格就在于其與道一致。最大的德都是遵從道的結果。德是外在表現,道是內在因素,“德無道不立,道無德不載”。對于管理者而言,最大的德就是為民謀福。只有遵循“道”的原則與規律,才可以使“德”圓滿。《老子》第55章所言“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其目的,都是要求領導者“尊道貴德”,從而體道合德,不斷提高自身道德素養水平。

《老子》第17章云:“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侮之。信不足,有不信,尤其貴言。”在這里,老子為我們提出了衡量管理者“社會認知、認同、認可程度”的標準。老子認為,最好的領導(管理者,下同),老百姓只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等的領導,百姓們想方設法去親近他、贊揚他;最差的領導,老百姓表面害怕他,背后里輕蔑地譏諷他、詛咒他。作為一個稱職的領導,應該不追求名利,不張揚自我,親民愛民、任勞任怨,在老百姓中建立良好的口碑。《老子》第49章中講的“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亦屬同理。《淮南子·主述訓》云:“上多事則下多態,上煩擾則下不定,上多求則下交爭。”這一理念,同于《老子》。

《老子》第58章云:“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依照老子的觀點看來,那些“法令滋彰”、政策“瑣細苛嚴”的地方,民眾看似順從、規矩,其實背地里牢騷連連、奸詐狡猾;反之,那些政策寬閎、少有忌諱的地方,民眾反而淳誠厚道。關鍵是,統治者的政策法令要“順理合道”,為民所受、為民所愛、于民有利。正像《老子》第39章說的那樣:“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這樣,社會就會穩定、和諧,國家就會富裕、強盛。

縱觀歷史,無為而治,國泰民安;違理背道,天下昏亂。中國道教協會前會長任法融在《樓觀臺沿革記》一文中寫道:“堯舜體道之樸,忘上下之等,貴賤之分,君民在渾然大化之中;大禹法道之自然,洪滔東流歸海,萬民得以生息;文武(指周代之周文王、周武王——作者注)取道之用而尚德,天下歸仁;漢祖師道之性,用之以無為,乃呈‘文景盛世’;唐宗重道以仁,故有‘貞觀之治’;清帝法道以普,又得‘康乾樂年’。反之,則腐墜倒懸。夏桀背道,天下大亂;商紂失道,身喪國亡;隋楊離道,民叛國傾……”

有悖于“無為而治”的統治者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一般都執著于現實性的“事功”,以“有為”思想治理天下。老子則提出了超越于“有為”的“無為”。老子認為,統治者的“有為”包括著治理者的權欲和貪欲。因而,《老子》第75章云:“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這些話,可謂一針見血。故而,《老子》第3章云:“為無為,則無不治。”

“無為而治”,起源于《易經》,成熟于《老子》。老子講的“無為而治”,是一種“退一進三”“以退為進”的哲學方式,是更高層次、更深意義上的管理之道,其實質,仍是積極進取。

二、“善貸且成”,執政為民

作為一個社會的管理者,不但要有超出普通社會成員的智慧和毅力,而且還要有堪為世人表率的精神情操和奉獻精神。從本質上講,一個合格、成功的社會管理者,應該是克己奉公、睿智真誠、淡漠名利、樂于奉獻的道德楷模。《老子》第41章所言“夫惟道,善貸且成”,講的就是一個體道合德的領導,要像幽隱無聞、亙古不息的大道那樣,善于幫助萬物,樂于為萬物奉獻,最終成就萬物,而它自己卻依然“道隱無名”(《老子》第41章)。這個“萬物”,就是庶民百姓、人民群眾。“善貸且成”的過程,也就是一個領導者執政為民的全部實踐的過程。

《老子》第12章云:“寵辱若驚。……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很明顯,老子在這里說的是領導者的政治素質。“寵辱若驚”其實是指胸懷天下兢兢業業、小心謹慎的思想境界,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為官態度。老子認為,只有像重視自己身家性命一樣去為天下人民謀福祉的人,才可以把天下委托給他;只有像愛惜自己身家性命一樣去治理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交付給他。老子認為,領導者的素質還應具備謹慎作風、民本思想、為民精神,以及堅韌不拔的意志和知難而進的韌勁。對此,《老子》第57章有言:“以正治國”;《老子》第53章有言:“行于大道,唯施是畏”;《老子》第26章有言:“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老子》第81章有言:“利而不害……為而不爭”;《老子》第54章有言:“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這些論述,就是老子提出的“為官標準”。

在治國方略方面,老子用大量的篇幅作了詳盡論述。例如,《老子》第14章云:“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治古今,是為道紀。”講的是古為今用和正反兩個方面的執政借鑒。《老子》第60章云:“治大國若烹小鮮……圣人亦不傷人。”講的是積極穩妥地推進治理措施,保持社會穩定,保證人民群眾“安其居,樂其俗”(《老子》第80章)。《老子》第64章云:”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講的是領導者要善于發現問題、化解矛盾,預見隱患、防之于未然。《老子》第65章云:“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講的是領導者要光明磊落、行于大道,立身于世、取信于民。《老子》第79章云:“有德司契,無德司徹。”《老子》第74章云:“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傷其手矣。”此兩處,老子強調的均是加強社會的法制建設。《老子》第67章云:“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講的是領導者要愛民、節儉、謹慎和善于韜光養晦。《老子》第78章云:“受國之垢,是為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講的則是領導者對待困難、挫折應有的氣度,對待非難、毀謗應有的胸襟,強調的也是領導者攻堅克難的勇氣和魄力,以及執政者的堅強意志和博大情懷。《老子》第41章云:“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如何做到以上諸個方面呢?老子在這里給出的答案是:遵道、勤政,無私、奉獻。

三、知畏守廉,潔身勤政

“知畏”,就是“明道”。“知畏守廉”,就是明白“報應昭彰”的大道理,明白“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的社會懲戒與監督的震懾力,從而恪守清廉、勤政為民。古人言:“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吏不畏我嚴,而畏我廉。”漢代學者馬融也在《忠經·守宰》中曰:“在官惟明,蒞事惟平,立身惟清。”這些話,完全符合老子的執政觀點,也完全契合我們當今的現實社會。198011月,在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召開的第三次貫徹《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座談會上,陳云書記提出:“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可謂入木三分。可見,廉政建設,刻不容緩。

《老子》第3章云:“不貴難得之貨。”老子這里說的“難得之貨”,有三層意思:一是稀有之物,二是貴重之物,三是本來不該得到之物。其目的,是要求執政者淡泊明志,遠離貪腐、清正為官。

如何做到“淡泊明志”呢?那就是“知畏守廉”。對此,老子講述了不少道理。《老子》第9章云:“富貴而驕,自遺其咎。”老子告誡執政者,一切的禍殃,都是由于富貴之后發生的驕縱行為帶來的。《老子》第46章云:“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認為,一切罪過、禍害、過錯,均來自于個人過分的貪欲和為了實現這種貪欲而采取的偏失行為。因之,執政者一定要知足、戒貪,一定要知畏、守廉。

明白了“知畏”的道理,還要掌握“守廉”的途徑和方法。《老子》第19章所言“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就是要求執政者做到自然、隨和、簡樸、無私。《老子》第29章所言“去甚,去奢,去泰”,就是要求執政者做到拋棄那些極端的、奢侈的、過分的欲望和言行,清廉為官。《老子》第59章所言“治人事天,莫若嗇”,說的是為官者掌握著社會的資源、百姓的財富,因之,要珍惜民脂民膏,戒除揮霍浪費劣習。《老子》第37章所言“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是說為官者只要心懷百姓,拋棄私欲,就會執政廉潔,務實有為,受民愛戴。古訓有言:“圣達節,次守節,下失節”,為官者當引為座右之銘。

清廉執政,難在經常,貴在堅持。這是因為,物欲的引誘、私欲的復萌,隨時都可能讓一個官員的“廉政修為”毀于蟻穴、功虧一簣。《老子》第64章云:“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為此,老子又語重心長地告誡為官者,一定要善始善終、表里如一。只有言行如一、始終如一,方可做到真正的“知畏守廉,潔身勤政”。

四、上善若水,“為大于細”

大干世界,蕓蕓眾生,是由萬事萬物組成的,而且這些因素還會朝云夕雨、瞬息萬變。治理天下,既要把握好宏觀走向,又要搞好微觀管理。積小成大,循序漸進,方始有成,是謂“有為”。

《老子》第63章云:“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老子在這里為我們闡發了一個“方法論”的道理:做難事,先從容易做的地方人手;做大事,先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

《老子》第8章云:“上善若水。……言善信……政善治……動善時。”老子以水為喻,惟妙惟肖地講述了管理社會的方法要妙。其中,“言善信,政善治,動善時”是現代管理學公認的企業精神:“言善信”,就是企業的信譽度要“高”,企業的產品質量要“好”,企業的不良記錄要“無”;“政善治”,就是企業的領導者素質要“雅”,企業的規章制度要“嚴”,企業的內部管理要“細”,企業員工的團隊精神要“強”;“動善時”,就是企業的決策機構要“全”,企業的決策方式要“活”,企業的決策時機要“準”,企業的決策調整要“決”,等等。

如果將以上“企業精神”具體到一個企業領導者身上,老子的諸多論述也頗可為之所用。

《老子》第27章云:“善言,無瑕謫。”這就要求領導者要做到以下四點:(1)業務內行,講話專業。(2)善于鼓動,激起員工共鳴。(3)言辭簡練準確,語句無懈可擊。(4)除了精通專業之外,領導者還要有相當水平的文學修養,講話結構嚴謹、幽默風趣、形象生動。

《老子》第27章云:“善數,不用籌策。”這里,說的是企業的領導者不但要精打細算,而且還要靈活快捷、準確有效。為此,企業領導者要做到以下六點:(1)善于進行企業的成本核算、益損考量,做到心中有數。(2)胸有全局,手有典型。宏觀規劃,中觀管理,微觀考核:(3)科學決策,及時決策,超前決策.(4)計劃周密,因勢而變,適時調整。(5)規章制度健全,管理手段先進。(6)管理公開透明,不搞陰謀詭計等。

《老子》第27章云:“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老子這段話,說的是“用人之道”和“用物之要”。要做到這一點,企業領導必須從以下七個方面著眼和人手:(1)愛護員工,人盡其才,才盡其用。(2)選人用人要認真、謹慎、靈活、廣泛、大度。(3)尊重人才。要有愛才之心,聚才之方,用才之策,勵才之財,容才之量,護才之膽。(4)合理配置資源,發揮最大效益。(5)勤儉節約,物盡其用。(6)搞好垃圾和生產過程中有害物質的處理,防止污染環境。(7)啟發員工積極自覺,使人人都有“魚忘于淵”的感覺等。

《老子》第27章云:“善行,無轍跡。”老子在這段話里告訴了我們如何運用恰當的工作方法,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就要求領導者要具備以下四個方面的條件:(1)具有高超的領導藝術。(2)善于對員工施以潛移默化的影響。(3)企業決策的針對性強,員工樂于接受。(4)企業與市場聯系自然、緊密、穩定等。

《老子》第27章云:“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用一句現代語言表述,這里講的是企業的“管理控制問題”。具體要做到以下三點:(1)要有知識產權意識,加強科技機密管理。(2)做好企業的“管理控制”,決策落實及時、有效。企業運轉靈活、高效,令則行,禁則止。(3)及時反饋信息,適時調整決策等。

《老子》第36章云:“柔弱勝剛強。”這句話,是老子“無為”思想的具體表述。企業的領導者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1)加強員工教育,啟發自覺,用思想政治工作培養企業的團隊精神。(2)提倡軟性管理,用真情感動職工。(3)正確認識“物質利益原則”,關心職工福利,用待遇留住人才等。

《老子》第45章云:“清靜為天下正。”老子在這里說的是企業環境、人際關系、安定團結等要素。企業領導者要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1)把握適度原則,營造輕松和諧的工作氛圍。(2)運用柔性工作方法,靈活、自由、自覺、人性化。(3)幫助解決員工后顧之憂,讓員工有一個穩定的思想情緒、安定的工作環境。(4)努力實現“無為而治”,做到目標明確、切實、科學、可行、可成等。

五、“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愛護環境,保護生態

更深一個層次的社會管理問題,就是愛護環境、保護生態。古人所言“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傾巢之下,豈有完卵”,講的正是這個道理。搞好環境保護工作,利在當今,功在長遠,福惠萬代。對此,2500年前的老子早有預言和忠告。

《老子》第42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這段話,包含有四層意思:(1)宇宙是一個整體。(2)宇宙運行有自身的規律,而且不可抗拒。(3)“道”分化為“陰陽”二氣,相互作用。(4)“陰陽”二氣“沖和”(中和)才有世間萬物,而且可以和諧相處。可以這樣說,生態文明,其實質就是生態和諧。莊子在《天道篇;,中對此曾有精辟論述:“夫明白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地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

《老子》第21章云:“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是一種客觀存在。客觀世界里,“有無相生”。“道”的“無形”“無名”,可以產生“物”的“有形”“有名”。遵道而行,不可違,不可越,不可存有僥幸心理。愛護生態環境,必須有高度的自覺認識。道不可離物,物不可背道。《老子》第25章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講的也是這個道理。其意為:人由天地而生,天地由道而生,道本身就是自然而然的;人的生存和活動,受到天地的制約;人只有順應自然規律,方可安居于天地之間。這兩處論述中的“道”,就是自然規律,只能順從,不可違逆,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總原則。

《老子》第16章云:“歸根曰靜,是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講述了諸多道理之后,老子又從前人的教訓中告誡世人,千萬不可背道妄為。這是因為,萬物紛紜茂盛,終歸本根。回歸本根,就叫做虛靜;達到虛靜的自然本根,就是常道。認識常道,就叫做聰明;不認識常道,違背規律做事,就會招致大自然的報復。例如,亂砍濫伐、環境污染、圍海圍湖造田等行為,后果堪憂;如果任其蔓延發展,甚至等于自斷生路。有一位學者曾經大聲疾呼:“人口在增加,城市在膨脹,雪線在升高,冰山在融解,水源在枯竭,沙塵在肆虐,空氣在惡化,垃圾在劇增,森林在消失,物種在滅絕,大自然在呻吟……”

怎么解決這些問題呢?老子為此開出了藥方。

《老子》第80章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這段話的核心意思是:(1)知足即富,不奢求。(2)不向大自然過多索取。(3)人與人和諧,人與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老子》第44章所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告訴我們以下道理:(1)大自然承受人類的開發利用,有一個“耐度”和“極限”。(2)知道適可而止,就可以立于不敗。(3)“知止”的前提,就是“知足”。(4)要做到“知足”“知止”,就要有長遠眼光,立足于“可以長久”。(5)“知足”“知止”,是做人做事的總原則,也是保護自然環境的總原則。例如,對于林木資源、地下水資源的利用,對于野生動物的撲殺,對于石油、煤炭、天然氣能源的利用,等等,都要嚴格把握好這個總原則,切實做到合理利用、有效保護、可持續發展。只有這樣,才會保證人與自然的和諧存續,有利于社會的循規發展、有序發展、科學發展、長遠發展。做到了這些,也才會不辜負圣哲老子對我們炎黃子孫的諄諄教誨和殷殷厚望。

《老子》第79章云:“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大自然是最公平的,它經常幫助有德的善人。遵循老子的管理之道,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中國夢”一定會成為不久的現實。

通觀《老子》的管理學說,它是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既有宏觀哲理,又有微觀論述;既談論了如何治理國家,又論述了怎樣修持和提高管理者(治國者)自身素質;既有統體思想,又有專門論題;既闡發了管事管人的理論,又告誡人們如何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等等。以之為官立身,則清正廉明;以之“御政理民”,則事半功倍;以之保護環境,則天人和諧。這一思想,是華夏民族的智慧寶庫和精神財富,彌足珍貴,我們應當珍惜和發掘,繼承和弘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吐鲁番市| 嵊州市| 阆中市| 资溪县| 卓尼县| 台州市| 彰武县| 西吉县| 开远市| 东乡| 株洲市| 色达县| 祁阳县| 临桂县| 招远市| 六安市| 石柱| 子洲县| 桂阳县| 平武县| 安阳市| 河西区| 石林| 高清| 遂溪县| 县级市| 朔州市| 正镶白旗| 叙永县| 桦南县| 郎溪县| 咸阳市| 西华县| 新兴县| 洮南市| 呈贡县| 翁牛特旗| 合阳县| 垣曲县| 东丽区| 江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