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毛片,日韩精品亚洲专区,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免费印度,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

當前位置:首頁 >>首頁 > 文化探索正文

方克立:關于儒學的精華

www.chinarushang.cn  中國儒商  作者:方克立

儒學中有一些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和認識,但自然科學非其所長。古人講“正德、利用、厚生”三事,后二者也非儒學之所長。儒學主要是一種“正德”之學,是一種道德倫理、政治和教育學說。

也可以說儒學是一種“人學”,是教人如何做人的學問,包括怎樣修身律己、成就理想人格,怎樣善待他人、和諧人際關系,怎樣治國理政、使天下長治久安。儒學中包含著我們的先哲探索宇宙、社會、人生真諦的豐富智慧成果,其中有許多是可以批判繼承、古為今用的思想精華。

儒學的精華、精義、精髓是什么?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去認識和把握:

一、儒學是一種修身立德、培養高尚情操、成就理想人格的人生哲學

儒家最講求修身做人之道。修身的目的在于以德潤身、“以美其身”,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成就理想人格。個人的修身需要反求諸己,“吾日三省吾身”,“深造之以道而自得”,所以儒家的修身立德之學,也就是所謂的“為己之學”。如孔子講"修己以敬”、涵養智仁勇“三達德”,孟子講存心養性、善養浩然之氣,《大學》講“正心誠意”,《中庸》講“至誠盡性”,荀子講“以誠養心、以禮正身”等等,都體現了儒家反求諸己、以德潤身的修身為己之學的精義。儒家要求“士志于道”、“居仁由義”,具有博施濟眾、仁民愛物、“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懷和歷史使命感,以經世濟民為職志,以擔當道義為己任;具有“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獨立人格和堅強意志,以及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大智大勇,為實現社會、人生理想而不懈奮斗。歷代志士仁人包括一些近現代革命家都深受儒家人生哲學的影響,吸取并踐行了其中的思想精華,為國家、民族以至為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劉少奇同志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中也借鑒了儒家“慎獨”、“吾日三省吾身”等修養方法,說明這些方法運用于個人德性修養具有一定的普遍適用性。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在我們的干部教育中,儒家人生哲學中的優質資源,經過創造性的轉化仍然可以為我所用。

二、儒學是一種宅心于仁、善待他人、和諧人際關系的社會倫理學說

儒家重視“禮”即社會制度建設,但“禮”不只是外在的形式,而是要以“仁”為內在精神。“仁”是一種本源于孝親之心的關心人、愛護人、體恤人的感情和態度,在與他人相處時要與人為善、成人之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禮”是按照“仁”的精神制定一系列社會制度、規范和道德原則,來明分定倫,處理各種人際關系,達到社會和諧的目的。比如在家庭中,如能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這個家庭就和睦了。擴大到社會,就是要建立起“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基本倫常秩序,每個人都要按其名分盡到一定的道德責任,如君有君德,臣有臣德,父有父德,子有子德,朋友有交友之道。從事各種職業的人也有職業道德,如為政者有政德,從商者有商德,教師有師德,醫生有醫德等等。每個人各守其分,各盡其責,依禮而行,整個社會就能夠和諧安定?鬃诱f:“禮之用,和為貴。”儒家最看重的是社會人際關系的和諧,認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眾心成城,人和為貴”。“和”是儒家追求的最高價值目標。這種以“仁”為魂、以“禮”為體、以“和”為用的社會倫理學說,雖然有其特定的時代和階級內涵,但它所體現的道德理性精神,包括善待他人的仁愛精神、尊重秩序的守禮原則、以和為貴的價值追求,經過科學闡釋和現代轉換,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亦能發揮重要的積極意義。

三、儒學是一種修己安人、以德治國、富有民本思想傳統的政治學說

儒家經典《大學》提出了 “三綱領”、“八條目”的系統的政治學說。三綱領即“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八條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一個“壹是以修身為本”、由內圣而外王、以德治國的路線圖。政者正也。在孔子看來,正人先要正己,君子“修己”,近可以“安人”,遠可以“安百姓",乃至博施于民而濟眾,才是一個好的政治家。孟子主張保障民生的“仁政”,以德服人的“王道”,荀子主張“養人之欲,給人之求”的禮治,特別是古典儒家的那種旨在“以善養人”、提升國民道德品質與文明教養的教化治國理念,都可以說是一種道德政治。這種政治要求統治者“君”給予被統治者“民”以一定的道德關懷,懷著“愛民如子,視民如傷”的感情,采取一些“惠民”、“安民”、“富民”、“恤民”、“與民休息”的政策和措施,減輕老百姓的負擔,讓他們能夠生活得下去,從根本上來說也是符合其長遠統治利益的。這就是儒家的民本主義政治觀。許多儒家學者都認識到了 “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道理,先后提出了 “民貴君輕”、“民本君末”、“天下為主君為客”等君臣關系理論,雖然目的都是為了 “存社稷、固君位、達邦寧”,但客觀上對于改善人民的生存狀況、發展社會生產力也有一定的好處,不能否認其中包含著民主性的精華。儒家“以德治國”、"民為邦本”的治國理念,經過批判改造和創造性發展,可以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理論的重要歷史來源之一。

四、儒學是一種尊師重教、學思結合、知行統一的教育學說

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把教育看做是化民成俗、提高人的素質、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手段,是儒學的一大特點。歷史上有影響的儒家學者大都是著名的教育家,他們通過長期教學實踐所總結出來的教育經驗和方法,包含著許多超越時空的真知灼見。儒家“六藝”之教注意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但強調“德教為先”,首先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教師必須具備豐富的知識和高尚的品德,身教重于言教,“經師易得,(既會教書又會育人的)人師難求”。歷代儒家學者總結出了許多卓有成效的教育和教學方法,如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舉一反三、循序漸進、溫故知新、由博返約、學思結合、知行統一、教學相長、寓教于樂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和認識發生發展的規律,不會因為時代變遷和教育對象發生變化而失去其價值和意義。比如學與思的關系,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認為學是思的基礎,思是學的深化包括所學知識的融會貫通,主張學思結合、學思并重,其真理性至今不能否認。我們注意到,匡亞明同志和谷牧同志提出的“三分法”,在講到可以“直取而用之”的儒學精華時,所舉例子多為關于教育和學習方面的精湛論述。在現代教育的綜合創新中,應該更加注意吸收儒家傳統教育思想中的合理內容。

由于儒學是流傳了兩千多年、經歷了若干重要發展階段、包含著許多不同學說和學派的復雜思想體系,其中既有精華,也有糟粕,而且精華與糟粕往往是糾纏在一起的,所以我們在講儒學的精華時,不能忽視它的具體表現形態一般都打上了階級的烙印,具有明顯的時代局限性。比如儒家的民本思想與王權主義就有著復雜而微妙的關系,我們必須采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揚有棄的批判繼承態度。

雖然儒學主要是一種道德倫理、政治和教育學說,但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它作為長期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其價值觀念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包括文學藝術和民間習俗等領域,形成了一套全面安排人間秩序的思想系統,所以要講儒學的精華,也不只限于上述幾個主要方面,在儒學涉及的各個思想領域,都是精華與糟粕并存,只要采取分析的態度,從中都能找到一些有價值的思想精華。比如儒家哲學是“天人合一”之學,固然有以“天人感應”、“性天相通,天人合德”來解說“天人合一”的,儒學中也有一派是以“天”為自然界,認為人不但可以認識自然規律,而且可以通過人的實踐力量來引導、調節自然的變化,即所謂“參贊”、“裁成”、“輔相”之說。這種天人協調論就是儒學中的精華,既積極改造自然、發展生產又注意保持生態平衡,與我們今天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思想頗能契合,可惜它并沒有成為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主流。又如儒學的宇宙發展觀,既有“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形而上學思想,也有主張“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相推而生變化”、“生生日新”、“相反相成”、“與時偕行”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傳統。后者就是儒學中的精華,對于推動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地進步發展、革故鼎新起了重要作用。儒家貴義賤利、重道輕器的價值觀雖然不利于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但在儒家經濟倫理中也不乏勤勞節儉、誠實守信、“和氣生財”、重教尚賢、精英管理、團隊意識等有正面價值的思想資源。有人認為“儒商精神”不但造就了“東亞四小龍”的經濟奇跡,而且也是當代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我贊成儒家倫理對于東亞國家經濟發展是助緣而不純粹是阻力的觀點,但對其作用的評價要實事求是、恰如其分。另外,儒家一直懷抱著“為萬世開太平”、“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在處理國家、民族關系問題時主張“協和萬邦”、“天下一家”,在處理不同文化之間的關系時主張互相尊重、互相學習、“和而不同”,這是我國政府提倡建設和諧世界的重要本土歷史資源,當然也是儒學的精華。從建設和諧社會到建設和諧世界,是儒家不懈的政治追求,我們也可以把它看做是儒家“修齊治平”的政治學說的一部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潭县| 社旗县| 洪江市| 安阳县| 通辽市| 吉林省| 洛扎县| 咸宁市| 彭泽县| 金昌市| 耿马| 陕西省| 牟定县| 永济市| 荔浦县| 临城县| 铜陵市| 阿勒泰市| 浏阳市| 疏附县| 连州市| 和林格尔县| 桐庐县| 桓台县| 中牟县| 湖南省| 泰和县| 安福县| 天祝| 柳河县| 西青区| 萝北县| 高陵县| 措美县| 竹溪县| 辛集市| 穆棱市| 孝昌县| 昌吉市| 桃园市| 桃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