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inarushang.cn 中國儒商 作者:高山
和訊網消息 近日,一家國際基金暨研究機構主動找上門,向名聲在外的“均衡博弈群友會”發下戰書,將關于中國經濟的十個問題擺在了群友面前。而這十個問題恰恰點中了一些中國當代的熱點、難點,也因此受到了群友們的熱議。
在關于“城鎮化的現實困難和實現的可能路徑”討論中,均衡博弈群友稱,中國的城鎮化不會像日韓一樣讓人口集中在首都,而是通過一二三四線城市吸引不同人群定居。實現城鎮化,就要解決農民就業、住房、醫療、教育等多個切身相關的問題。
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中提到,預計未來5年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群友劉先生表示,核心城市沒有能力再接受這1億常住城鎮人口,縣城或區中心成為分流之選。
群友顏先生也認為,與韓國的首爾、日本的東京集合了該國30%以上人口不同的是,中國實現城鎮化,北上廣深吸收的人口應在2億左右。受過一定教育的人群會流向一二線及省會城市,地方公務人員及當地特色的產業或企業工作人員集中在三四線城市,縣城和城鎮會成為中老年人的樂園。
而關于中國城鎮化的未來,群友Dr.k設想了一個完整的模式。通過房產去庫存解放資本,再把資本引導進入二三產業。一線城市科技創新,三四線城市基本產品制造,鼓勵農民工進城。而且三四線城市要形成略帶地方保護政策的經濟圈,并通過互聯網與大城市保持科技與經濟溝通。因此他認為,城鎮化前提是房產去庫存,關鍵是科技能否創新,互聯網+是否順暢。
具體到實現城鎮化的可能路徑上,常在鄉村走動的群友陳先生從教育、住房、醫療、養老等多方面提出建議:首先,放開義務教育資源,讓農民子弟就近入學;其次,鼓勵農民工就近落戶買房,并給予300元每平米補貼;對離開農村的農民的宅基地和田地山林,可以做土地流轉或出租;農民繳納15年養老金即可把農村醫療保險平移到城市;最后,要解決隱性失業人口,讓農民工家庭融入城市,國家財政可以進行部分負擔。
此外,群友桃先生提到,農民工進城因工作的不穩定性要考慮其還貸的可持續性。群友超先生也強調,在城鎮化過程中要風險把控和政策配合,由于現代金融對經濟社會的重要性,要高度重視金融政策的系統性和從屬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