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inarushang.cn 中國儒商 作者:光明日報
中華傳統學術文化博大精深,既體現為不同時間形態而波瀾迭起的歷史學術思潮,又體現為不同空間形態而風姿各異的地域學術傳統。“湘學”就是中華傳統學術文化的地域化形態之一。
湘學研究的歷史已經很久,早在南宋湖湘學術興盛之時,湘學即開始被學界關注并成為學界思考、討論和研究的對象與話題,朱熹的《知言疑義》就是一部研究、評論湘學的著述。由于清代湘學的地位空前發展,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留下許多的文獻與論著,因此,湘學研究更是受到此后學界的關注,相關的成果不斷涌現。
但是,面對諸多的湘學研究成果,我們感到尚有許多未解決的重要學術問題。特別是作為一門中國學術史的分支學科的湘學,還有一些基本的學術范式、學理構架均沒有建立起來,因而也就沒有能夠回答和解決如下一些重要問題:作為一門中國學術史的分支學科的湘學,湘學體現出的中國學術史的共性是什么?作為地域學術形態的湘學的個性又是什么?我們應該如何確立、如何看待湘學的共性和個性?正是這一基本的問題意識,啟動了我的《湘學通論》研究與寫作。
確實,要“通論”作為一門中國學術史分支學科的湘學,就必須把湘學與中國學術史結合起來。湘學是中華學術體系的組成部分,它的淵源、形成、演變、發展均是在與中華學術文化的大框架之中,并且與其他區域學術形態的交流、融匯過程中發生的。故而,無論是其他地域的學術在湖南的傳播、衍化、交流,還是湘學學者在其他地域的交流、傳播,均是本書研究的內容。地域學術形態的研究切忌將其孤立化,必須堅持以湘學與中華傳統學術關系相結合作為原則和目標。一方面,作為中華學術體系組成部分的湘學,總是隨著中華學術史的變遷、發展而不斷地演變、重構,從而形成、發展地域形態的學術思想,并且具有中國學術史的一般內涵,能夠對中華學術文化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另一方面,湘學作為一種地域學術形態,具有“湘”的地域因緣,其演變發展有著明顯的繼承性,表現出區域學術形態的特質,故而也要充分把握湘學的地域性特征。
湘學與中國學術傳統的關系,既是一種局部與整體的關系,也是一種個別與普遍的關系。湘學體現出的中國學術史的共性與作為地域學術形態的個性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本書的任務是對“湘學”做一貫通全局的概述,展開對湘學作綜合性的研究,就必須將湘學與中國傳統學術關系作總體把握。因此,本書所重點研究的問題有兩個:
其一,湘學學統問題。縱觀綿延千多年的中國傳統學術史,幾乎每個歷史時期的學術思潮,均在湖湘大地傳衍。如兩宋時期的閩學、浙學、贛學就先后傳衍于湖湘大地,對湖湘學者的學術思想產生深刻的影響。又如明代,盛行于長江流域的陽明學(具體又包括浙江王門、江右王門等)、湛學、東林學在湖湘大地傳播,對當時湘學亦產生很大影響。清代同樣如此,乾嘉漢學的吳、皖兩派,另外常州派、桐城派等當時主流的學術形態,均在影響著湘學的學術形態與知識旨趣。
既然如此,一個令人感興趣的問題就產生了:是否有著一脈相承的湘學“學統”?湘學經歷了一個產生、演變、發展的漫長歷史過程,并在此歷史過程之中形成了湘學學統。實際上,當我們將這一學術傳統相繼的不同學者、學派、學說統稱為“湘學”時,就是強調這些不同時代的學術之間有著一以貫之的“學統”。我們認為,作為“湘學通論”的著作,必須重視湘學的學統問題。區域性學統是由奠基學術、開創學派的學術宗師與傳承學脈、發展學術的后學構成。那么,學術宗師與后學之間的脈絡、系統必須靠“學統”才能聯結起來。研究探討湘學史的演變發展過程,應該在此基礎上考察湘學學統的歷史建構,并以此開始展開對湘學的綜合性研究與思考。
“學統”又總是與“道統”聯系在一起的,湘學學者在標榜“學統”時,往往強調這一學統的正統性,即這一學統在中華道統史上的特別地位和貢獻。所以,湘學學統的歷史建構過程,也是湘學學者追求、認同中華學術文化正統性的過程。正因為如此,湘學學統的研究范式,既體現湘學作為地域學術形態中的中國學術史的共性,也體現中國學術史的共性如何呈現在湘學的地域化特色之中。
其二,湘學的學術旨趣。我們還可以進一步追問,“湘學”學統的依據是什么?“湘學”的“湘”不應該只是一個裝有各種不同學術文化的空間框架。實際上,我們將這些不同時代產生于湘學學者的學術思想統一稱之為“湘學”,還在于他們在學問宗旨、知識興趣方面存在許多的相似性。應該說,他們內在的學術旨趣是其中十分關鍵的因素。這種學術旨趣成為“學統”的核心學術價值,并通過一代代不斷積淀,成為一種穩定性較強的區域性學風。
在中國學術史上,每一個歷史時期學術思潮不一樣,每一學派的話語體系不一樣,每個學者的知識結構也不一樣,但是,如果追根溯源,這些差別與他們原初探求知識的目的、興趣有關。如果能夠在學術旨趣上找到他們相似的地方,其實也就找到“湘學”大家庭中所有成員之間“相似”的最重要依據。學術旨趣的差異一般會受到時代思潮(時間性的社會條件)影響,但同樣會受地域傳統(空間性的社會條件)所制約,不同地域的學者、學術形態會在學術旨趣上存在差異。
同樣,湘學學術旨趣形成,不僅體現湘學的地域化特征,同時也體現中華學術文化的一般性追求。中國傳統學術旨趣往往體現為道、治、學的普遍追求,但是,不同地域的學術傳統往往會表現出對道、治、學不同的學術宗旨、知識興趣,從而體現出不同的學術旨趣。這樣,湘學學者之所以形成對道、治、學相同的學術旨趣,不僅體現出湘學學統的地域化特色,同時也體現出追求道、治、學統一的中華學術文化的普遍性價值。
(作者為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教授、院長,本文摘自其新作《湘學通論》〔高等教育出版社〕“導言”)